他干了一辈子“惊天动地事”,却甘愿做隐姓埋名人

发布时间:2021-06-15作者:出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责任编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林俊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称号,是全军挂像英模。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林俊德,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投身我国国防科技领域50余年。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从福建永春大山中走出,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1958年,还是大三学生的林俊德和同学张文斌被安排攻克研制液压马达的难题。没有见过液压马达的两人,凭借一张苏联液压马达示意图,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研究,在3周后成功制作出了一台液压马达。

  1960年9月,林俊德从大学一毕业,就被挑选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1963年,刚从哈军工进修回来的林俊德接到组织通知,他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在核试验基地,林俊德带领小组一起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没有实验设备,没有技术材料,在这样的困苦环境下,林俊德采用钟表的齿轮、发条驱动作动力,设计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他用简单的方法、创新的思维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样的自记仪在我国历次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俊德对压力自记仪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几近苛刻。林俊德的学生说,为拿到第一手资料,他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林俊德用确凿的数据,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林俊德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抓紧传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他放弃了手术和化疗。病情突然恶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林俊德争分夺秒,整理重要科研资料。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因病逝世,享年74岁。

  林俊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称号,是全军挂像英模。2019年9月25日,林俊德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苏宁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是全军挂像英模。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入夏,位于黑龙江哈尔滨的苏宁烈士雕像纪念广场,松柏愈发苍翠挺拔,经过的市民总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让广场保持安宁肃穆。一年四季,雕像前时常摆放有花束,人们在此久久伫立,缅怀苏宁烈士。

  苏宁,1953年出生,山西孝义人。1969年2月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65435部队参谋长。苏宁入伍22年,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忠诚,埋头苦干,在所工作过的岗位上,都取得了出色成绩。当战士,他是训练尖子;当班长,他带领全班夺得全团训练比武第一名;当干部,他是基层干部标兵、优秀指挥员。在走上团级领导岗位后,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勤奋工作,率先垂范,带领部队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苦练军事技术。

  “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苏宁心系祖国安危,着眼于未来战争,刻苦学习和掌握现代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潜心钻研军事理论,结合军队现代化建设实际,先后撰写了70余篇、共3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曾经,为了研制一种测速系统,用激光来准确测试炮弹的初速,苏宁白天和战友们一起训练,晚上挑灯阅读相关资料。不久,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合作,激光警戒干扰发射系统和制导激光编码储存系统诞生了。

  雪地宿营用的“罩式帐篷”、减轻战士负荷的三种爬犁、火箭炮简便射击的发射架……1981年到1991年,苏宁完成和参与研制的改革项目有162项,其中1项获全军模拟器材二等奖,6项受到总部、军区机关肯定和推广,1项获军区科研成果四等奖,8项被军区、集团军推广,苏宁自己也被战友们赞誉为“炮兵英才”。

1991年4月21日,苏宁组织自己所在的炮兵团进行手榴弹投掷考核。一名投弹手由于挥臂过猛,弹体碰撞在堑壕的后沿,滚到投弹监护员背后不到一米远的地方。危急时刻,苏宁大喊一声“快卧倒”,一个箭步冲过去推开监护员,俯身抓起手榴弹,正要投出的一刹那,手榴弹爆炸了。两名战友得救了,苏宁却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8岁。

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2009年,苏宁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