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做人到最后,拼的都是人品

发布时间:2020-12-06作者:出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责任编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公元前208年七月的一天,秦都咸阳街头人潮如海,步履匆匆的人们,脸色阴晴不定,惊恐中夹杂着怀疑,兴奋中流露出不安。


这一天,即将发生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丞相李斯一家要被斩首示众了。


临刑前,李斯老泪纵横,对他的儿子说:“咱爷俩还能一块牵着黄狗,出上蔡县老家的东门去追兔子吗?”说完,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午时三刻,李斯被腰斩于市。同时,被诛灭三族,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丞相之一。


从一介布衣逆袭为帝国丞相,李斯为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立下不世功勋。


他出谋划策,强军事,抓外交,协助秦始皇吞并六国;


他力排众议,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他颁法典定制度,主持了秦统一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顶层设计,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然而,这位大秦帝国巨擘式的人物,死后并未遭到人们的同情,甚至还被人唾弃,落下个万世臭名。


归根结底,在于李斯人品不过关。



老鼠哲学,积极进取


李斯年轻的时候,是楚国上蔡县掌管文书的一个小吏。


有一次,李斯上厕所,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吃得很差,而且一看见人和狗就吓得狼狈逃窜。


后来,李斯到官府的粮仓里去,看见仓里的老鼠,优哉游哉吃着粟米,不用担心人和狗的惊扰。


同一种动物不同的境遇,李斯因此大发感慨: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像老鼠一样,关键看他在什么平台上。


悟出这个道理后,不安于现状的李斯直接辞掉了小吏的工作,转而到齐国求学,他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


学成之后,李斯寻思该投奔哪个国家,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比较,他选择了蓄势待发的秦国。




当时的秦国,十三岁的嬴政刚刚即位,大权掌握在太后赵姬和吕不韦的手中,精明的李斯审时度势,立即投奔了吕不韦,做了吕不韦的门客。


凭着自己卓越的才干,李斯很快被吕不韦发现并重用,有了接触秦始皇的机会。


有一次,李斯对秦始皇说,凡干成大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以前的君主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是时机还不够成熟,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正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一席话,刚好说到了秦始皇的心坎上,李斯也因此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李斯即将打入秦国的政治权力核心的时候,韩国派在秦国的间谍暴露了,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了逐客令,驱逐所有在秦的六国之人。


李斯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


刚刚得志,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要卷铺盖走人,李斯心有不甘呀,思来想去,他铤而走险,向秦始皇上了一道赫赫有名的奏疏——《谏逐客书》。


在这篇奏疏里,李斯雄辩滔滔,言辞恳切,大肆陈述六国之士对秦国的功劳以及驱逐六国之士对秦国的危害,最终,这封奏疏打动了秦始皇,使这位一言九鼎的帝王收回了成命,并重用了李斯。


从此,李斯登上历史舞台,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斯的“老鼠哲学”,一直被后人诟病。“仓中鼠”的理想,直接显露了李斯不甘贫贱,追求荣华富贵的人生态度。


其实,在战国时期,人人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下,李斯对功名的追求无可厚非,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野心和欲望促使李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然而,一个人追求荣华没有错,但为了爵位俸禄,不择手段,置国家道义于不顾,放弃做人的原则和底线,那就是人品有亏了。


李斯变节,万劫不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暴病身亡。


这位一心渴望长生的千古帝王,生前未立皇后,未立太子,病危时,他写下诏书想传位给扶苏,可惜诏书还没来得及发出,秦始皇就撒手人寰了。


当时在场的只有赵高、胡亥、李斯及秦始皇身边的近侍。


谁来继承皇位,赵高起了贼心。


他不愿平日里和自己无甚来往的扶苏为帝,想扶持和自己亲近的胡亥。


为了傍上一位“政治大款”,使自己以后能攫取更大的利益,胆大包天的赵高竟想篡改秦始皇的遗诏。


可篡改遗诏这样的大事,单凭赵高和胡亥两个人的力量,是断断完不成的。


此事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李斯,李斯是左丞相,手握大权,赵高想立胡亥为帝,必须过了李斯这一关。



李斯第一次听到赵高的阴谋后,大吃一惊,篡改遗诏可是灭族的大罪呀,面对赵高的游说,李斯丝毫不为所动,并警告赵高这是“亡国之言”。


但是,当赵高第六次找到李斯,再一次晓以利害后,李斯动摇了。


赵高直言,扶苏继位后,必定会重用蒙恬,李斯相位不保,而秦国被罢免的宰相没一个好下场的。


最终,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及自身的利益,充当了赵高胡亥集团的帮凶,和他们一起策划了沙丘政变。


他们逼杀了扶苏,立了平庸无能的胡亥为秦二世。


让李斯想不到的是,胡亥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他和赵高丧心病狂,胡作非为,大肆屠杀前朝旧臣,并把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闹市斩首。


胡亥的倒行逆施,更加快了秦帝国的灭亡。


李斯变节,也成了历史的罪人。


虽然秦国灭亡的原因很多,不单是某一个人造成的,但李斯却亲手做了秦帝国的掘墓人,同时成了殉葬者。


他为保相位,背弃旧主,违背良心,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可是秦帝国灭亡了,这相位又有何意义呢?




有人说,在李斯的眼里,没有是非曲直,没有善恶标准,有的只是权势地位,谁能给他带来利益,他就跟谁干。


李斯赢在了才干,却输了人品。


一个品行不好的人,即便功勋卓著,也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仰慕。


厚德方能载物,做人到最后,拼的都是人品。



李斯被杀,可悲可叹


胡亥和赵高在铲除所有政敌后,他们开始把矛头对准这个曾经的合作者——李斯。


其时,秦国大地上狼烟四起,陈胜吴广已经举起了反秦的大旗。


而昏聩无能的秦二世还终日躲在深宫之中大肆宴饮,尽情享乐。


有一天,赵高满脸谄媚地讨好李斯,建议李斯向秦二世进谏,并说自己地位低,这种有关国家大政的事,只能由丞相这样的重臣出面才合适。


李斯一听,正中下怀,但苦于秦二世深居宫中,不见大臣,没有机会。赵高信誓旦旦地承诺,愿意为李斯找机会面见皇上。


精明一世的李斯,并不知道这是赵高在给他挖坑呢。




赵高为李斯安排了三次进谏,但他每次都在秦二世和妃嫔玩乐的时候,通知李斯前来。


一次两次,秦二世都忍了,到第三次的时候,秦二世勃然大怒:“我平时有空丞相不来,刚乐呵乐呵你就来了,丞相是因为我年纪小看不起我,还是因为我平庸而鄙视我?”


赵高一看秦二世恼了,立即上前说了李斯三条坏话,直取李斯命门。


当时,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压陈胜起义失利,赵高借题发挥,说丞相权力太大,他们父子通“贼”,这是要谋反呀。


这几句谗言一下子击中秦二世的软肋,很快李斯被捕入狱,交由赵高审理。


赵高对李斯毒刑拷打,李斯受不了酷刑,只好被迫承认谋反。


精通秦法的赵高,知道李斯身为丞相,这么大的案子不可能他一人审了算,秦二世还会派人复审。


于是赵高派他的门客假扮成秦二世的使者,轮流审问李斯,李斯信以为真,立马翻供,实话实说。


赵高知道后再用严刑拷打李斯,李斯这才知道上了当,翻来覆去多次,李斯每次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当秦二世真派人去验证李斯口供时,李斯反倒以为又是赵高的鬼把戏,不敢再翻供,而是认罪服罪。


使者汇报情况后,秦二世高兴地说: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最终,李斯在咸阳被夷三族,走完他一生流血的仕途。



当李斯选择和小人同流合污时,就应该想到有一天会被小人算计。


如果李斯在沙丘政变中坚守臣节宁死不从,即使死,也算是死得其所,而最后,同样是死,却让人觉得咎由自取。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关键时刻要学会有所取舍。


人的一生,该坚守的时候坚守,该放弃的时候放弃,被贪欲蒙蔽心智,被利益冲昏头脑,最终也会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李斯的前半生非常励志,也很有成就,但后半生贪恋爵禄,行错踏错,致使自己身败名裂。


“老鼠哲学”成就了他,也害惨了他。


李斯一生,为人处世,一切都是“利”字当头。


为了阻止人们对郡县制的非议,他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


为了讨好秦二世,他写下臭名昭著的《行督责书》,加强皇权,苛责百姓;


为了阻止秦始皇重用韩非,他说韩非的坏话,并把韩非毒死在狱中。




李斯的才干有目共睹,而李斯的人品却让人不齿。


孔子说:“德才兼备,以德为首。”


人品与才干相辅相成时,才会让一个人走得更高更远。


李斯临死前终有所悟,不再顾念名利,而是眷恋亲情,可惜为时已晚。


他贪念重,又自私,做人没原则,心中没正义,不懂得物极必反,不明白进退取舍,不仅害了自己,也连累了整个家族。


李斯与其说是败给了赵高,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的欲望和人品。


好人品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护身符,才是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